钢筋翻样零基础学习总结于(03 11 12G)
以下是对钢筋计算的一些小总结,对应图型可以参照相应图集,不足之处请各位高手指出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 钢筋接头率百分率:如柱钢筋8根,如果8根齐平,那就100%,如果分两批,其中一批四根在同一高度,另外一批在另外一个高度,那就是50%;如果四批,同理就25%。不过一般都是分两批50%。 从图集上查出)锚固倍数la,求出搭接长度Lle,接头率25%时,Lle=la*1.2;接头率50%时Lie=la*1.4,接头率100%时Lle=la*1.6。 可参考11G101-1 53-55页
箍筋弯曲调整值:一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扣一级钢1.75d、二级钢2.08、三级钢2.29、一个45度或135度角的弯曲调整值是扣 0.5d、(有抗震要求 为10d,常规5d)、外径常规可取 15d-18d之间;
一个180度弯钩下料长度为L+3.25d+弯钩的平直长度不应小于3d、(有抗震要求 为10d,常规5d) 不明白者可参考钢筋工手册第三版p239-262页。 应达到此要求“箍筋弯曲直径应大于该箍钢筋的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
推荐主筋保护层厚度11G:在一般情况下、无垫层基础为70mm;有垫层基础为4mm;柱主筋为35mm、箍筋外侧边缘为25mm;梁是25mm;板为20mm;薄板为15mm;
一、梁 11G101-1 79、81页 (1) 框架梁 标注可参考11G101-1 25-35页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参11G101-1 79、84页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上部筋端支座锚固值=伸至柱纵筋内侧且≥0.4labe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 下部筋锚固参 11G101-1 84页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下部不伸入支座的钢筋长度=梁净跨ln-0.2ln 此筋不用于框支梁 参87页。
下部筋端支座锚固值=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be.。
下部筋中间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且≥0.5Hc+5d 节点不同的 详见11G101-1 84页。
注:净跨长就是轴线间距离减一个柱宽,而通跨净跨长是指减去两端支座长。
由于03G改版部分锚固稍有变动、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可参考11G101-1 79页。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端支座锚固伸至柱纵筋内侧且≥0.4labe。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纵筋直径+15d }。 参:la锚固钢筋直径大于25时且非四无钢筋ζa取修正系数1.10 lae修正系数ζaE一、二级抗震取1.15,三级1.05。 即:公式为 La=ζa*Lab, LaE=ζaE*LabE 可按11G101-1 53页系数取值参考
3)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参: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参11G101-1 28页 注1。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参11G101-1 28页 注1。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7d (常规) 或者加经验值-根据弯曲机来定 例:直径 8 10 12 经验值: 140 170 204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框架梁水平、竖向加腋 详细根据图纸参照11G101-1 83页
7、吊筋 参11G101-1 87页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由于各种构件表示页面不一就不一 一举例参考了 LN=梁净跨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三、架立筋 参11G101-1 79-86页
1、架立筋布置于支座负筋之间用来固定箍筋承受剪力。
架立筋长度=1/3梁净跨+2*150 为避免施工误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
其他梁一、非框架梁 在11G101-1 86-88页中,对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平直段、除光面为15d。抗扭筋详见86页 注6、8。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注:《设计按铰接是≧1.35lab、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是≧0.6lab》。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参11G101-1 86页
4、端支座负筋设计按铰接时:ln/5、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ln/3。未尽解释请参考11G101-1 说明。
框支梁 11G101-1 90页 注:伸至柱纵筋内侧且≥0.4labe(≥0.4lab)。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7、侧面受力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剪力墙 11G101-1 68-73、77页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体考虑它们的关系;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1) 剪力墙墙身 标注认知参:11G101-1 13-24页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待修改1、墙端为暗柱时 参11G101-1 68-70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参图集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净长+0.6Labe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2、墙端为端柱时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参 11G101-1 78页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墙身拉筋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例:(8000*3840)/(600*600)(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剪力墙墙梁一、连梁 11G101-I 74-76页1、受力主筋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注:端支座直锚长度≥Lae(la)≥600时,可不必往上(下)弯折。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二、暗梁 11G101-1 43页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三、 柱 标注认知参 11G101-1 8-12页(一) 、基础层一、柱主筋 抗震11G101-1 57、58、60-62页 非抗震 63-67页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二) 、中间层一、柱纵筋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11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注:嵌固部位(或刚性地面)Hn/3:基础(楼面)顶面≧Hn/6、≧hc、≧500抗震KZ交错35d。嵌固部位可以不在基础顶面
下部刚度达到上部的三倍,可视为嵌固。
此项由设计注明。 也可参考11G101-1 57、58、61、63 非抗震同参≧500 交错35d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11G101-1第59、60页)
角柱 11G101-1 59页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边柱 11G101-1 59、64页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中柱 11G101-1 60、65页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四、 板 施工参 11G101-1 92-97页 标注认知可参考11G101-1 36-52页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设计按铰接是≧0.35lab、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是≧0.6lad》。 铰接是指连接节点处可转动,理论上该处的弯矩为0。
因为钢材的抗拉强度高,远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钢筋布置在构件受拉力区域,就可以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注:此项由设计指定。 参:33页。
受力筋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板钢筋第一根放在梁边50毫米处,在计算板钢筋不应该是减50,而应该减100,除完后在+1根
负筋及分布筋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注:负筋根数可按照四舍五入取整+1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布筋长度(减去支座宽)/分布筋间距 +1
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两边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弯钩(1级钢筋可加可不加)2、3级钢筋一律不加。 注:温度筋由设计注明是否设置 参11G101-1 94页。
温度筋根数=(轴线长度-两边负筋标注长度)/温度筋间距-1 。
三、11G101-1 101-104页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马镫布置法
每平米一个,在建立现浇板时就可以设置马凳筋,如B12-1000*1000,1000*1000=一个平米-1.5平米均可一样布置。
马镫布置规范
可按面积计算根数,马凳筋个数=板面积/马凳筋横向间距*纵向间距,如果板筋设计成底筋加支座负筋的形式,且没有温度筋时那么马凳个数必须扣除中空部分。梁可以起到马凳筋作用,所以马凳个数须扣梁。电梯井、楼梯间和板洞部位无需马凳不应计算,楼梯马凳另行计算。
马镫计算法 (参考)
马凳高度=板厚-2*保护层-Σ(上部板筋与板最下排钢筋直径之和)。
上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 mm(也可以是80mm,马凳上放一根上部钢筋),下左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 mm,下右平直段为100,这样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钢筋,下部三点平稳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钢筋上。马凳筋不能接触模板,防止马凳筋返锈。
3、马凳筋的规格 (参考)
当板厚≤140mm,板受力筋和分布筋≤10,时马凳筋直径可采用ф8;当140mm<h≤200MM,板受力筋<=12时,马凳筋直径可采用ф10;当200mm<h≤3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2;当300mm<h≤5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4;当500mm<h≤7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6;厚度大于800mm最好采用钢筋支架或角钢支架。
基础 11G101-3 参考图集11G101-3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12G901-1-2-3 钢筋排布规范
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 11G101-2
如有不足之处请提出——谢谢